2015年

楼宇庆教授参加2015年第三届中德恒星与行星形成会议

2015-04-08    点击:

楼宇庆教授参加2015年第三届中德恒星与行星形成会议

2015年3月23日至26日,中德双方精心策划筹办两年之久的“第三届中德恒星与行星形成研讨会”在南京汉府举行。作为中方人员代表,清华大学物理系楼宇庆教授与会并首先做了题为“Gravitational Collapses, Outflows and Shocks in Magnetized Cloud Cores: Stars, Brown Dwarfs, Gaseous Planets“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描述了广义多方流体和(紊乱磁场)磁流体方程理论框架及简化近似,寻求构建各种解析和数值解的方式,并对形成自相似动力学演化的物理概念进行了重要修正。报告还探讨了如下问题:三维扰动下动力学塌缩的稳定性分析结果,引力塌缩过程中流体和磁流体湍流的物理成因,自引力天体系统中的汇聚激波(Guderley型)及其应用,若干相对独立天文观测结果同时约束恒星和行星形成理论模型,等温模型的几个明显局限性,冷暗云核中低物质吸积率和形成自由迁徙褐矮星及气体行星的可能性,以及通过天文观测在冷暗极小气体云核球(Mini Gas Globules)中寻找原初褐矮星或原初气体行星等。

应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王红池研究员(中方会议召集人)和德国基尔(Kiel)大学Sebastian Wolf教授(德方会议召集人)的协商邀请,楼宇庆教授与德国海德堡(Heidelberg)大学Ralf Klessen教授还共同主持了中德双方学术交流、观测项目、合作前景等的会议讨论。

1995年11月13日,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科学基金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DFG)在北京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运行中德科学中心,本次会议即由中德科学中心赞助支持。

3月25日下午,部分中德与会学者学生参访了中科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NIAOT)。该所人员在实验室分别介绍了几项正在研制的仪器,并回答参观者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大家印象深刻。图为天光所自主研制的精密加工光学望远镜面的设备装置(内直径1.5米),有意为三十米光学望远镜(TMT)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做准备。

图为中德部分学者与会期间合影,左起:楼宇庆、王红池、Jürgen Schmitt、 Ansgar Reiners、Artie P. Hatzes、Robi Banerjee、Hans Zinnecker、Sebastian Wolf。

3月27日上午,楼宇庆教授还应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天文与空间科学论坛”之邀做了题为Solar Activities, Heliospheric Magnetic Fields and Space Weather in Astrophysical Contexts的学术报告。报告主要讲述了太阳风、日震和磁化冕震、各种太阳磁活动爆发、高能粒子加速和输运、日球中大尺度磁场构型及其大幅度涨落对宇宙射线的影响、以及由太阳活动和太阳风速变化主导驱动的星际空间天气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通过具体举例强调了相关太阳系统中的物理概念和图像在诸多天体物理系统中的应用、延伸、推广和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