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

楼宇庆教授赴韩参加学术交流

2015-01-08    点击:

楼宇庆教授赴韩参加学术交流

2014年9月上旬,美国地球物理联合会(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 - AGU)在韩国济州岛举办了AGU Chapman Conference on Low-Frequency Waves in Space Plasmas,这也是该项系列会议首次在亚洲举行。会议旨在推动促进太阳物理、空间物理、空间天气、磁化等离子物理、低频波动和行星磁层等各物理领域的国际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

物理系楼宇庆教授应邀参会并就木星磁层准周期活动观测现象、行星际空间高/低太阳风速变化监测数据和木星内辐射带磁流体惯性震荡理论模型,做了题为Magneto-Inertial Oscillations of Jupiter's Inner Radiation Belt and Manifested Jovian Activities的学术报告,介绍了相关国际空间卫星(Ulysses, Advanced Composition Explorer , Chandra, Hubble, XMM-Newton, Cassini等)的综合观测、新疆25米射电望远镜6厘米接收机的地面监测结果以及2014年初成功申请到的澳大利亚(Australian Telescopes National Facilities/Australia Telescope Compact Array - ATCA) Target-of-Opportunity 木星观测时间的意义和磁流体理论模型的解释和预言(Lou 2001; Lou et al. 2012)。

楼宇庆教授在韩国空间天气中心

韩国甚长基线干涉网(Korean VLBI Network - KVN)在济州岛的汉拿山(Hallasan;韩国最高峰,高1950米)上设有一枚21米口径的射电望远镜天线,可联网或单独观测。楼宇庆教授访韩期间参观了成立近三年的韩国空间天气中心(Korean Space Weather Center,主要利用国际空间卫星数据),访问了正在庆祝成立40周年的韩国天文研究所(Korean Astronomy and Space Science Institute - KASI)和韩国正在维修升级中的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与紫金山天文台设在青海省德令哈的13.7米毫米波望远镜极为相似),并在韩国天文研究所就近几年的理论和观测研究工作做了题为New Development on Formation of Stars, Brown Dwarfs and Gaseous Planets的学术报告,着重强调了在新的广义多方流体动力学的理论模型框架中(Lou & Shi 2014),自由迁徙的褐矮星和气体行星可以在冷暗的微小气体球团(Mini Gas Globules)中通过引力塌缩和动力学质量吸积以相对独立的物理机制来大量形成,而不一定要在环绕宿主星的气体盘中形成后再被踢出,因而其数目可以相当多,这实际上主要依赖于磁化星际介质中和气体星云中初始气体球团的质量分布函数。报告同时还指出,众所周知的恒星形成中的所谓“光度问题”实际上是由等温动力学模型中固定不变的质量吸积率造成的;而广义多方动力学模型中质量吸积率一般随时间变化,理论模型结果与观测统计可以自洽拟合。

楼宇庆教授在韩国庆熙大学

在韩期间,楼宇庆教授还访问了韩国庆熙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系和庆熙天文台,参观了该系的76厘米光学望远镜并为师生们做了题为Hypermassive Black Holes(HMBHs)in the Universe的学术报告,从理论上预言了140亿年的宇宙年龄内百亿到万亿太阳质量的巨超质量黑洞(HMBH)通过动力学(准)球对称吸积而存在的可能性(Lian & Lou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