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分子与光物理

王力军

教授

清华大学物理系

理科楼

北京 100084

电话:010-62798045

传真:010-62798399

邮箱:lwan@tsinghua.edu.cn

个人简历

教育背景

1981.9-1986.7

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近代物理系理论物理专业学士

1986.9-19925.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eter,Department of Physics and Astronomy)博士

工作经历

1992-1994

杜克大学博士后

1994-1995

General Atomics公司Senior Scientist

1996-2004

NEC Research Institute(Princeton)研究员(Research Scientist)、资深研究员(Senior Member of Technical Staff)兼部门主任(Department Head)

1997-1998

为JILA高级访问学者(Visiting Fellow,工作邀请人为2005年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J.L.Hall)

2003-2008

任德国马普学会(Max-Planck Research Group)新成立的光学、信息、光电子学研究所所长(Director),组建该所,是马普迄今为止唯一的中国籍所长。同时为德国纽伦堡-爱尔兰根大学物理学终身讲席教授 (C4),兼工程学教授

2008

受聘为清华大学物理系、精密仪器系教授(2010年起全职),组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JMI),并担任主任至今

2012.4-今

受聘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2013.12-今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兼职特聘教授

教学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光学、精密测量物理及应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等方面的基础研究;精密测量联合实验室主要科研方向为超高精度原子钟、精密时间频率信号同步、超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等方面。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部分学术任(兼)职

1999.10—2003.1 美国光学学会光学快报(Optical Letters)任Associate(topical)Editor

2004.1—至今 美国光学学会Fellow;

2004.10—2008.12 Max-Planck Society的Guest Member;

2009.1—2011.12 Max-Planck Society的Fellow;

2011.1—2014.1 科技部“量子调控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第二届专家组成员;

2011.2—2017.12 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物理 力学 天文学》编委;

2011.2—至今 计量科学咨询委员会(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委员;

2014.11—至今 国家外专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专家;

此外还曾担任 “导航与定位”重大专项总专家组成员等;

部分成果及荣誉

其博士论文被广泛引用,包括两次被美国著名的科普杂志《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报道,后被写入美国大学本科物理教材;

关于透明介质中反常光速的脉冲传播实验及其信息速度的研究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其2000年于Nature 上发表的相应文章已被引用800余次,该工作被美国《科学新闻》(Science News)评为2000年十大物理学新闻之一;

两次应邀参加美国国家工程院(NAE)会议。2006年被欧洲科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提名。2006和2009年两次应诺贝尔委员会邀请为次年的诺贝尔物理奖建议人选;

2009年9月—2014年9月担任国家973项目"囚禁离子、原子体系的精密调控及在量子频标上的应用"首席科学家;

2011年12月28日研究成果“原子时信号的精密传输与同步”通过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为:系统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主持设计完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精度绝对重力仪(误差5E-10g);2012年9月 教育部“高精度绝对重力测量系统的研究”科技成果第一完成者;

拥有美国、欧盟专利3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4项,皆为唯一或第一发明人;

已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137篇,SCI引用6422次,其中,他引3471次。(根据清华大学图书馆2017年3月11日检索报告);

多次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邀请报告--例如,2001年在第22届索尔维物理学会议(Solvay Conference on Physics)作邀请报告(此会议自1911年始有重要国际影响,爱因斯坦、居里夫人等都曾为与会者-编者注);2007年在中国物理学会年会(南京大学)做大会报告,介绍精密测量物理进展。

主要论著

[1] X.Y. Zou, L.J. Wang, L. Mandel, INDUCED COHERENCE AND INDISTINGUISHABILITY IN OPTICAL INTERFERENCE,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67 (1991) 318-321.

[2] L.J. Wang, X.Y. Zou, L. Mandel, INDUCED COHERENCE WITHOUT INDUCED EMISSION, Physical Review A, 44 (1991) 4614-4622.

[3] J. Fan, A. Dogariu, L.J. Wang, Generation of correlated photon pairs in a microstructure fiber, Optics Letters, 30 (2005) 1530-1532.

[4] J.E. Thomas, L.J. Wang, PRECISION POSITION MEASUREMENT OF MOVING ATOMS, Physics Reports-Review Section of Physics Letters, 262 (1995) 311-366.

[5] L.J. Wang, A. Kuzmich, A. Dogariu, Gain-assisted superluminal light propagation, Nature, 406 (2000) 277-279.

[6] A. Kuzmich, A. Dogariu, L.J. Wang, P.W. Milonni, R.Y. Chiao, Signal velocity, causality, and quantum noise in superluminal light pulse propagation,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86 (2001) 3925-3929.

[7] L.J. Wang, Signal velocity of superluminal light pulse, 2001, Proceedings of the XXⅡsolvey conference on physics, Delphi Lamia, Greece

[8] L.J. Wang, Precision gravity measurement, 2009,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physics(Fermi), Villa Monastero

[9] B. Wang, C. Gao, W.L. Chen, J. Miao, X. Zhu, Y. Bai, J.W. Zhang, Y.Y. Feng, T.C. Li, L.J. Wang, Precise and Continuous Time and Frequency Synchronisation at the 5x10(-19) Accuracy Level, Scientific Reports, 2 (2012), 556-(1-5)

[10] C. Gao, B. Wang, W.L. Chen, Y. Bai, J. Miao, X. Zhu, T.C. Li, L.J. Wang, Fiber-based multiple-access ultrastable frequency dissemination, Optics Letters, 37 (2012) 4690-4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