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必松 教授,博士
清华大学物理系
理科楼C311
北京 100084
电话:010-62772765
传真:010-62792473
bscao@tsinghua.edu.cn
个人网页:learn.tsinghua.edu.cn:8080/1970990540/
个人简历 |
1946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 1970年3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 1981年3月,获清华大学物理系硕士学位。 1989年12月,获日本东京大学博士学位。 1990-1995,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1995年后,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超导物理与超导电子学学科方向负责人。其间: 1995年11月-1996年4月,日本筑波电子技术综合研究所研究员。 1997年5月-1999年11月,美国Texas超导中心研究员。 |
教学 |
开设课程:长期从事“固体物理研究方法”与“金属物理”的教学工作。 研究生培养:本人和本人所在的团队每年招收博士后、博士生和硕士生若干名。我们努力为大家提供一流的研究条件、宽松的学术环境,尽可能使每一位同学解除后顾之忧,使学生从理论基础到实验技能等方面都得到系统的培养,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为国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本人已培养了研究生50名(30名博士研究生、20名硕士研究生),他们毕业后工作于国内外知名的科学技术研究单位、高校、高技术公司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现代化事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
研究领域 |
研究方向: 1、超导物理的基础研究; 2、超导电子学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 1、高温超导的组分、制备工艺和结构性能的关系; 2、高温超导电子器件研制中的物理问题; 3、高温超导材料在特殊条件下的微波性能; 4、高温超导在移动通信和特殊通信中的应用。 以上研究针对无线通信领域普遍存在的带外干扰问题和无线电弱信号的高灵敏度检测难题,他带领团队,突破了传统金属滤波器设计理念,深入研究了高频、低频、超宽带和超窄带等高难度超导谐振器的耦合机制, 提出了超导滤波器的理论设计模型和方法,建立了超导滤波器研制的技术体系,攻克了系统集成关键技术。 设计、研制成功了系列化超导滤波器和超导滤波系统,包括国际上第一台达到GSM移动通信应用要求的超导滤波系统和第一台适合于我国CDMA移动通信用的超导滤波系统,以及我国第一台特殊通信用的超导滤波系统等,开拓并首次实现了超导滤波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多种类型无线电装备的长期规模应用。 主要贡献: 1.作为第一负责人先后承担了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 2. 在我国率先研制成功了移动通信用的超导滤波器和超导滤波系统,滤波性能大幅优于以往的的各种传统滤波器。2005年在北京建成了我国首个高温超导通信应用示范区,实现了我国高温超导的首次实际应用。2010年应用于玉树地震灾区,使失去探测能力的雷达恢复了正常工作。 3.率先研制成功了特殊通信用高温超导滤波系统,在全国范围应用于特殊通信装备,使对带外干扰的抑制能力提高了两个数量级,有效解决了装备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实现了我国高温超导规模应用零的突破。2016年鉴定认为,他的成果是三十年来“在我国高温超导领域至今唯一实现的规模化实际应用”,实现了我国高温超导应用的突破。 4.研究成果开拓了我国无线电弱信号高灵敏度检测和处理的新途径。 5.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250多篇,培养博士生和硕士生50名。 关于本人研究工作的详细情况,请参见本人主页: http://learn.tsinghua.edu.cn:8080/1970990540/index.htm |
奖励、荣誉和学术兼职 |
1981-1986,清华大学,正电子湮没物理及其应用于材料科学研究。研究了各种原子尺度的缺陷、相变和电子结构,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 1991-1997,清华大学,超导物理和超导电子学研究,包括超导材料物性,超导微波器件及其在航天通讯等领域的应用。“高温超导天线研究”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7-现在,清华大学,主要从事超导物理与超导电子学应用研究,研制成功我国首台移动通信用的超导滤波器系统,经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国内领先水平,获200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2003年负责研制成功我国首台CDMA移动通信系统。 2004年3月26日,负责研制的超导滤波器系统在中国联通CDMA移动通信基站投入使用。这是高温超导研究18年后第一次在中国得到实际应用,相关成果被评为国家863标志性的重大成果。由于我们的工作,我国继美国之后,成为国际上第二个靠自己的技术将高温超导滤波器成功地应用于移动通信的国家。 2005年12月,在北京大钟寺地区建成了我国第一个高温超导移动通信应用示范小区,小区覆盖十多万居民,连续运行三年多,每天为用户提供优质移动通信服务,实现了我国高温超导在通信领域的首次长期规模应用。研究成果2007年被评为我国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十项之一)。 2007年,研制的超导前端应用于我国特殊通信装备试验获得重要突破。改用超导前端后装备的性能获得大幅提高。国家有关部门于2008年12月专门下达文件,批准用本课题组研制的超导前端改造我国的某型号特殊通信装备。 2008年,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2009年,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2009年,本人负责的研究成果被评为当年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1年,本人负责研制的超导滤波系统取得用户规模订单,当年在全国16个省市投入运行,这是中国高温超导经过26年的大规模研究和投入,首次实现面向最终用户的大面积商业应用。高温超导已经具备了真正的经济价值,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为通信技术的现代化,每天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科技日报在2012年10月24日头版头条以“我国高温超导应用研究取得重大突破,高温超导滤波系统实现规模商业应用”为题,报道了这一成果。到2020年,产品应用已扩展到全国28个省市。 2015年,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中国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2017年,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
具体内容总结如下:
序号 |
时间 |
奖项名称 |
奖项级别 |
本人排名 |
1 |
2017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1 |
2 |
2009 |
国家技术发明奖 |
二等 |
1 |
3 |
2015 |
中国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
一等 |
1 |
4 |
2008 |
中国高等学校技术发明奖 |
一等 |
1 |
5 |
2009 |
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
全国十项之一 |
第一负责人 |
6 |
2007 |
信息产业部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 |
全国十项之一 |
第一负责人 |
7 |
2004 |
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技奖 |
三等 |
1 |
8 |
2004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 |
1 |
9 |
1995 |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三等 |
1 |
10 |
1989 |
国家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进步奖 |
二等 |
4 |
11 |
1985 |
北京市科学技术成果奖 |
三等 |
1 |
学术兼职:
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会士
先后担任中国电子学会超导电子学分会委员,International Steering Committee of EASSE委员,《低温与超导》杂志编委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低温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超导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材料研究学会超导材料技术委员会委员。
在国内外知名杂志发表论文二百五十多篇;
获授权发明专利23项;
建立国家和企业标准6项;
主编“"Proceedings of 10th Int. Conf.on Positron Annihilation" (Materials Science Forum, Vol.175-178,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