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让“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孔令才将军走进清华大学

2021-06-28    点击:

2021年6月24日,某部队原政治委员、少将(正军职)、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党史宣讲团成员孔令才受清华大学物理系、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之邀来到清华大学,在两弹一星历史研究会相关同志的陪同下,与师生进行了交流。

上午,孔令才将军一行在清华大学副秘书长、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院长张华堂,物理系党委书记肖志刚的陪同下参观了清华大学校史馆,在校史馆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史展。随后,清华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姜胜耀会见了孔令才将军一行,就“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发展进行了交流。

说明: G:\2021年春季学期\党建\2021年师生集中主题党日\20210624孔令才少将来访\孔令才少将来访-照片x\DSC_0833.JPG

姜胜耀会见孔令才将军

 

孔令才将军参观校史馆


下午,孔令才将军受邀在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作了题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嘱托 让“两弹一星”精神代代相传》的主题报告。报告会由物理系党委副书记张卫华主持。孔令才将军两弹一星精神源自于伟大的历史使命、彰显了伟大的民族品格、折射出伟大的人生追求、照亮了伟大的复兴之路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讲述一个个发生在戈壁滩上的动人故事,用丰富的历史细节,生动地展示出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精神,阐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和深刻意义。

说明: D:\工作\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8G4A9302.JPG

孔令才将军做主题报告

 

孔令才将军还通过大量的史实和人物讲述了我国两弹和航天技术取得成功发展的艰辛历程,展示了科学家把病房变成办公室,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和深入爆炸现场取样等感人至深的场面,将与会师生带到沙漠深处的罗布泊,展现了老一辈科技工作者们身怀强烈的报国之志、爱国之心,克服吃不饱、穿不暖、远离亲人的种种煎熬,依旧勒紧裤腰带研制原子弹,只为挺起中华民族脊梁的崇高精神。“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是他们的信仰,“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是他们的奉献,“恕无情无义无孝、为祖国尽职尽责尽忠”是他们的担当。

孔令才将军强调,“两弹一星”精神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人民在20世纪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身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将“两弹一星”精神融汇各行各业,体现强国意志、增强民族自信、强固奋斗基因。时刻牢记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事业大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

说明: D:\工作\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8G4A9265.JPG

师生们聆听孔令才将军的主题报告

 

说明: D:\工作\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8G4A9451.JPG

学生代表向孔令才将军献花

 

说明: D:\工作\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20210624-物理系、河北研究院师生迎新建党100周年联合主题党日活动\8G4A9464.JPG

孔令才将军与清华大学师生亲切座谈

 

报告会后,孔令才将军一行还与清华大学的师生们进行了亲切的座谈。青年学子纷纷表示,要传承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把这种精神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在科研报国之路上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背景链接:

孔令才将军在马兰基地工作期间,与大家一道,成功推出林俊德院士这一全国全军重大典型,提炼出“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他是林俊德院士生前最后时刻的见证人,他对“两弹一星”的历史沿革、功勋人物及先进事迹都耳熟能详。他多次组织带领报告团宣讲马兰精神和林俊德感人事迹,他还是《马兰谣》《有一个地方叫马兰》的幕后“导演”,他也是“两弹一星”精神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两弹的研制成功,清华老一辈科学家发挥了重要的骨干作用。国家授予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位科学家中,有14位曾在清华学习或工作过。就核试验基地而言,据查证,1964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期间,在试验现场的就有5位清华大学“两弹一星”功勋校友,他们是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朱光亚和郭永怀。据校友提供的资料,参加试验现场工作和实验室任务的至少有30位校友,他们绝大部分都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毕业生。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前赴后继,在基地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新中国这一伟大事业打上了清华人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