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到物理系做学术报告

2020-08-26    点击:

9月20日下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应邀到清华大学物理系做学术报告。报告会受到了清华大学师生的热烈欢迎,理学院报告厅内座无虚席。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薛其坤,副系主任吴健、陈曦,李惕碚院士、朱邦芬院士等300余名师生参加了报告会。

报告会由物理系李惕碚院士主持。他首先介绍了丁肇中先生的主要成就。他说,丁肇中先生是实验物理学领域的传奇人物。丁先生在粒子物理、量子电动力学、弱电统一理论、量子色动力学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丁先生从做地面大型加速器实验转移到做空间科学实验,从粒子物理研究领域转移到宇宙线物理、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研究领域,并逐渐成为该领域全世界最重要的领军人物。他所领导的国际空间站阿尔法磁谱仪受到了国际物理学界和天文学界的高度关注。李惕碚院士表示:作为曾参加过在丁先生领导下的阿尔法磁谱仪早期设计工作的人员之一,丁先生对科学的追求,对科学问题的把握,对实验的严谨要求和对整个国际实验合作团队的领导,都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丁肇中先生作报告

在随后的报告中,丁肇中先生介绍了他所组织参与的5个重要实验工作,包括针对电子是否有体积的理论进行的“测量电子半径”的实验,改变了人类对物质基本结构认识的“发现J粒子家族”的实验,“发现胶子”的实验,由19个国家、600名科学家共同参加的在欧洲核子中心进行的“L3实验”,以及在国际空间站上的“阿尔法磁谱仪实验”。丁肇中先生特别介绍了“阿尔法磁谱仪实验”,该实验是国际空间站上唯一的大型精密物理实验。实验从2011年5月19日至今已经收集到200亿个宇宙线数据,大大多于过去100年收集到的宇宙线总和,在未来的20年内将搜集到3000亿个数据,能够探测到可见宇宙边缘的信号。这将提供前所未有的精度,可用于寻找新的物质。该实验的另外两个目标是寻找宇宙中的暗物质和由反物质组成的宇宙。

在介绍自己的实验工作经历的同时,丁肇中先生和大家分享了他的科研体会。他鼓励同学们不要盲从专家的理论,要对自己有信心,不怕困难,对实验中意外的现象要有准备,敢于探索。他特别强调了科研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大型实验科学选题的重要性。他通过对比近代物理学研究的原定目标和实际发现,向大家阐释:科学是多数服从少数,只有少数人把多数人的观念推翻以后,科学才能向前发展;自然科学的研究是具有竞争性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

报告结束后,丁肇中先生又回答了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表示在适当的时候将再次访问清华,向同学们介绍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丁肇中先生出生于1936年,是世界著名实验物理学家。他于1962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学博士,先后任职于瑞士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他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并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台北中央研究院院士和巴基斯坦科学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