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题目:中子寿命疑难以及一种基于立方星的新方案
报 告 人:孙保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报告时间:2024年9月18日 (周三) 15:00
报告地点:物理楼W260
报告摘要:中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组分之一,但却几乎不存在脱离原子核而单独存在的中子,这是因为自由的中子会在15分钟左右发生衰变。中子的寿命直接关联着对物质结构和宇宙演化的理解。实验上研究中子寿命主要有“瓶实验”和“束实验”,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两种方法的精度均已优于3秒,但是得到的寿命却有约9秒的偏差(约4个标准偏差),这一问题被称为“中子寿命疑难”。我将首先回顾中子寿命疑难问题,继而介绍课题组提出的一个测量中子寿命的新方案,即利用搭载于微小卫星平台的探测器,直接测量近地轨道热中子分布,之后介绍课题的进展,最后将对空间中子探测做一些展望。
报告人简介:孙保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本科和博士分别毕业于兰州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在德国GSI赫姆霍兹重离子研究中心、德国吉森大学、瑞士巴塞尔大学等学习和工作,2009年加入北航。从事放射性核束物理研究以及粒子探测器研发,对铀-238裂变产物原子核的质量进行了系统测量,发展了利用强子探针研究不稳定原子核电荷半径的实验方法,发表SCI论文100余篇,h因子为39,在国内外会议邀请报告50余次。承担国家级人才基金及优秀青年人才基金、联合基金重点、中日韩前瞻性研究性项目(A3)等,曾入选德国GENCO青年科学家奖、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第七届“胡济民教育科学奖”。担任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核学会射线束技术分会副理事长、Chinese Phyics C编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