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物理攀登大讲堂”系列报告第四讲在清华大学西阶梯教室举行。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创院院长孙昌璞院士作了题为《物理学实验何以“证实”理论?—从密立根实验到“天使粒子发现”》的报告。我校物理“攀登计划”学生、物理系教职工等八十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本次报告由物理“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主持。

孙昌璞院士作报告
在本报告中,孙昌璞院士通过物理学史上谬子衰变的实验测量等典型案例,系统介绍了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结合近期“量子模拟”的问题和“马约拉纳费米子”(即“天使粒子”)的“发现”,深入分析了物理实验如何“验证理论预言”的微妙过程。报告特别探讨了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基础物理理论研究可以、甚至必须与“实验证实”保持一定的距离。此外,他还结合自身三十多年在理论物理研究、教学及科研战略规划中的经验,在报告中阐述了物理学发展的趋势与规律、理论物理学中“唯美”与“求真”的价值内涵以及用科学精神避免学术滑向灰色地带的实践意义。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与孙昌璞院士就本讲内容进行了讨论互动。

在场学生向孙院士提问

报告合影留念

报告结束后,学生们与孙院士讨论问题
孙昌璞院士的报告立意深远、内容深刻,不仅使同学们对理论与实验的关系有了新的理解,更为大家敲响了警钟:一旦科研人员疏于律己、追逐热点、轻信权威、缺乏原创性,将极易背离科学精神,滑向学术灰色地带。他勉励同学们要坚守学术底线,坚持实事求是,勇于挑战权威,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为科学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