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清华大学物理攀登大讲堂”系列报告第五讲在物理楼W101报告厅举行。加速器物理学家赵午教授作了题为《学物理,自己来》的报告。我校物理“攀登计划”学生、物理系教职工等12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本次报告由物理“攀登计划”首席教授朱邦芬院士主持。

赵午教授作报告
在报告中,赵午教授对自己物理学习“换跑道”的经历进行了回顾和探讨。二十世纪70年代初,赵午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跟随杨振宁先生学习高能物理。当时高能物理是物理学的前沿领域,然而杨先生判断加速器将成为粒子物理实验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需要在物理原理上有所创新。为此,杨先生推荐赵午选修加速器强聚焦物理研究的开创者Courant教授的加速器物理课程,而后又安排他到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实习加速器的设计。在赵午完成博士学业,计划确定以后的研究方向时,杨先生又和他两次长谈建议他“要选择一个有发展潜力,僧少粥多的领域,不要选择一个前途有限,粥少僧多的领域”。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加速器物理仍是一个“蛮荒领域”,“换跑道”需要很大的勇气,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的这次“换跑道”极其成功,在后续50年间他为加速器物理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赵午在报告中用切身的经历指出,“换跑道”不仅仅是一个高明的老师指出一个新方向,学生努力地朝指出的方向前进,还需要对自己的兴趣所在有充分思考,对自己的能力有足够自信,还必须有足够的勇气,更要准备好一生不懈的努力。“换跑道”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有良好的物理与数学基础。
在报告中,赵午教授还对比了中美教育的不同,并提出了“举一反1.1”的概念。他指出,中国学生要多提问、多讨论、放大胆子,要有属于自己的学习和思考。此外,赵午教授还为在场师生介绍了加速器物理的知识及重要性。
在报告的最后,赵午教授强调:随着时代大环境的变化,中国在国际科研舞台上,由原来的跟随者逐渐向引领者的角色转换。年轻学者应当结合自身的研究兴趣,与国家的发展方向,仔细研究潜在可能的新兴研究领域,成为相关方向的开拓者,带领我国物理研究走上新的高度。

现场交流
赵午教授的报告立意深远、内容丰富,使大家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在场师生与赵午教授就本讲内容进行了精彩互动。“清华大学物理攀登大讲堂”还将邀请更多知名学者带来精彩报告,以拓宽同学们的科学视野、助力大家攀登科学高峰。

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