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物理系杰出系友座谈——高海燕教授谈科研之路

2010-12-13    点击:

物理系杰出系友座谈——高海燕教授谈科研之路

11月9日晚在物理系三楼报告厅,物理系杰出系友高海燕教授与同学们同聚一堂,向同学们讲述了她的求学经历和科研之路。

高海燕教授现为杜克大学物理系终身正教授(曾任杜克大学物理学副系主任),全球华人物理学会副主席,并新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General Councilor。她于1966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获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学位, 1994年获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博士学位,1995年获麻省理工学院Peter Demos奖。 自从高老师从事中高能实验核物理学研究以来,她已在国际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90多篇, 其中36篇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因为科研工作出色,高老师已经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共被邀请做过报告180余次。

虽然高海燕教授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就,但是在与同学的沟通中却非常平易近人。对于自己在求学和科研中的经验和看法,高海燕教授毫无保留地与同学们分享。对于到场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提出的学习不同阶段所遇到的不同问题,高海燕教授也是一一耐心解答。师生你问我答,大家愉快地交流讨论,现场气氛非常热烈。

当主持人问到研究生阶段导师的选择和对自己成长的作用这个问题时。高海燕教授非常兴奋地谈起自己的导师:她于1988年到美国,当时有三位教授邀请其到其实验室工作。本打算对三位教授的科研工作逐一了解的高海燕,在与第一位教授,也就是她博士阶段的导师交流后,被这位教授的科研水平和人格魅力所打动,决定留在他的实验室,进行中高能核物理研究。在博士阶段的研究工作中,导师也给予高海燕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特别是在她怀孕生子的那段时间里,科研和家庭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导师给予充分的支持和信任。正因为导师的榜样,她对于学生非常照顾,甚至出差安排等也都替学生想得非常周到。

在主持人的带动下,同学们也踊跃提问,有同学提问高海燕教授对于学生的要求。高海燕老师特别看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她认为现在国内把一个人的能力用纯粹的数字,比如分数,来衡量是不合适的,也是国内浮躁的一种体现。单纯的高智商并不能够带来一个人的成功,情商的培养一样非常重要,此外还要有毅力,能坚持,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精神。这些品质也正是高海燕教授能够在学术上取得如此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有同学问到,现在有不少做物理的同学都去改行进入其他行业发展,高海燕教授在科研道路上有没有动摇过。高海燕教授说有很多同时期出国的同学都从物理专业转到电气工程和金融等行业,自己也曾经思考过到底将来想做什么。她经过几个星期的思考,考虑了所有可能的专业和行业,最后还是认为自己最喜欢物理专业和核物理方向。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之后,高海燕教授在接下来的二十年科研之路上再也没有动摇过。她建议同学们在考虑自己的人生规划时也应该仔细思索兴趣所在,而不应该随波逐流。

会场中也有很多本科生慕名而来,他们中有些人将要出国深造,对于这些情况,高海燕教授与同学们讨论了如何适应异国文化环境的问题。高海燕教授说自己当年并没有感受到与外国人有太多的文化差异,因为自己是一个比较外向,喜欢与人沟通的人。她曾注意到有很多在国外读书的中国人喜欢经常聚在一起说中文,有意避开与美国人的接触。高海燕老师指出中国学生不应该这样,出国除了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更应该主动了解国外的文化,更重要的,现在美国人对于中国缺少充分了解,甚至有一些误解,作为出国留学的中国人,应该主动架起这个桥梁,向美国人展现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子,让他们能够了解中国现在的发展情况,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和文化。

活动结束之后,不少同学仍不愿离去,继续与高教授交流。对于同学们的问题,高教授也逐一耐心回答。活动结束后,不少同学都表示在这次活动中收获很多,从高海燕教授的成长经历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一名同学更是表示参加了这次高海燕老师的座谈活动后,自己进一步坚定了毕业以后继续从事物理研究的决心。

做物理是一条很辛苦的路,大家必须找到一个可以一直激励自己的兴趣点,才能不断收获属于自己的喜悦。”高老师在活动的最后鼓励大家时说道。我们坚信高老师会在不久的将来继续攻克一座座科学的高峰,取得更大的成就。